互聯網發展將近二十年形成了互聯網產業,持續的互聯網創新、創業才有了云計算,如今云服務更是成為一種互聯網創業模式。
云計算也正一步步晉升為巨頭們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。今年亞馬遜的數據顯示,AWS 已經成為亞馬遜增長最快的業務部門,平均每季度帶來數億美元利潤。阿里巴巴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中,阿里云業務營收6.49億元,同比增長128%。
“從今天國內市場來看,云服務的客戶已經出現典型的從移動互聯網、中小客戶逐步向中大型客戶兼顧,下一步云計算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,未來兩到三年會成為另一類的運營商,為各行各業服務”,胡曉明告訴鈦媒體。
胡曉明同時表示,無論是國內外的云計算廠商,企業云計算市場都屬于新兵,在云計算領域,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并不比美國差,因為大家都處在變革時代。AWS在企業級市場也不是老師,可能微軟做的稍微領先一點,但大家都是實踐。
但是從全球云服務市場來看,基礎設施服務市場,排名前五的都是國外企業,依次是:亞馬遜、微軟、IBM、谷歌、甲骨文,它們占據了全球市場的60%份額(見下圖)。
全球云服務市場
對此,胡曉明的看法是,美國企業天生就是國際化企業,美國的微軟、IBM服務中國,從民企到國有企業、再到政府、軍事機構,而中國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是服務于美國政府機構。
“這不僅僅牽涉到文化差異,關鍵在于國外政府對中國企業的不信任:怎么相信你的數據不被政府查看?”,胡曉明很無奈的說道。不過胡曉明認為,長遠來看這恰恰是一個全球化中國企業再生的機會和全球化機會,愿意面臨挑戰,也不怕挑戰,并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。
胡曉明在肯定國外企業提供優秀成功案例的同時,也表示中美兩國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:在移動互聯網架構層面,怎么能夠快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讓數據處理得越來越好,算得起,算得準,算得快。
“但作為云服務廠商,面臨的共同“競爭對手”還是落后的IT架構,誰在這個時候談論領先、落后是可笑的,內耗是不理智行為,云計算市場需要一個產業聯盟”。他認為在國內市場,無論是基礎服務商、方案解決商還是IDC軟件商,雖然有可能競爭,卻沒有絕對的競爭對手,而是有很多合作機會,這是一個整體社會進步,中國云計算市場有1200億元空間,但目前開發的市場還不到1%。
胡曉明的另一個擔憂是,互聯網時代的數據安全,因為數據有典型的特征,越隱私的數據越有商業性,尤其是伴隨著儲存在云端的數據越來越多,這一問題愈發凸顯。
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在今年7月份北京的云棲大會上,阿里云就發布了“數據保護倡議”,聲明絕對不碰客戶的數據,數據是屬于客戶自有資源,其中包括消費者數據的安全,企業級數據的安全。胡曉明表示,數據安全保護協議是阿里云的基礎型要求,不能進行簡單的數據買賣。
談及阿里巴巴為何要去制造“去IOE”的概念,胡曉明的解釋是,“去IOE”不是阿里巴巴的本意,阿里也并不是因為“去IOE”而“去IOE”。
“根本原因是服務工業時代網絡需要的IOE架構,在互聯網時代有諸多不適應,包括Facebook 等美國公司都在使用分布式服務器。在頂層設計指導下,國內各個行業都在互聯網化,給更適應網絡需求的云計算新架構留下很大的市場空間”,他接著說道。
胡曉明預測,明年視覺革命、生命科學和數據創業這三個行業會有突破性的發展。他指出,數據驅動的創業變革已經發生,“云計算成為普惠科技,3到5年看到的機會,同時數據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,數據驅動本身的創業變革已經在發生。
可以看到,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,任何產業都離不開互聯網,離不開數據,離不開計算,這也是所有互聯網公司今天做的東西,是一個基礎。“阿里云的愿景是希望擁抱原來傳統的企業IT架構,同時推動傳統IT架構向云計算、大數據混合市場上發展,讓數據能夠真正實現互聯互通”,胡曉明說。
下一篇:2016年云計算領域會發生什么?
掃一掃 加微信咨詢